建水窑遗址系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为系统全面挖掘整理建水窑发展历史,2020年7月,经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准,由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红河州文物管理所、建水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建水窑遗址进行科学、系统的遗址发掘。目前田野发掘工作已接近尾声,考古队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取得了重要收获。为进一步确认考古发掘成果,梳理后续工作思路和目标,解决一些具体的业务问题,9月19日,在建水县召开了建水窑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专家咨询会。
来自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杂志社、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福建博物馆、复旦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应邀参加本次会议。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云南文旅厅文物处处长)刘旭,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红河州文物局局长王振纯,建水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自恒,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向东,副县长赵伟等领导出席本次会议。
会议由刘旭主持,赵伟介绍建水窑基本情况,王振纯致辞,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副所长戴宗品汇报建水窑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情况。
与会专家通过详细考察建水窑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和出土文物,并听取考古发掘工作汇报后一致认为,此次考古发掘是一次成功的发掘。选点准确,操作规范,是严格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进行的科学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此次考古发掘进一步明确了建水窑的兴起与明代临安府的设立具有密切的关系。以洪家窑、湖广窑为代表的建水窑,其兴起、兴盛时间与明代设立临安府并由通海迁来建水的时间相一致,与临安府逐渐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区域中心地位的过程相一致。其最为辉煌的时代是明代早中期;建水窑的创烧明显受到龙泉窑青瓷的巨大影响,从而发展出建水窑独特的青瓷青花,并成为云南青花的代表;已经发掘或试掘的四条窑炉表明,建水窑各窑生产的产品器类,很早就各有侧重和分工。它既是明代云南手工业高度发达的表现,也体现了当时提高生产效率的内在要求。建水窑是我国明代手工业高度发达的卓越典范,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时也厘清建水紫陶脱胎于建水窑青瓷、青花瓷的历史渊源。结合文献记载获悉,在外来人员和技术的影响下,引入后续残贴、书画等装饰工艺,便成就了建水紫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魅力。
据了解,考古队接下来将加快发掘资料整理、研究工作;加强遗址区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其中包括“建水窑遗址公园”“建水窑遗址博物馆”“遗址景观点”的设置规划建议,还就建水窑陶、瓷产业同步推进共发展提出建议。
建水县融媒体中心 雷明荣 陶咏梅
建水县文旅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