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气”“冒热气”.....党史学习教育全面铺开至今,建水县聚焦“七度”,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不断升温加速。
一、突出“实”、力戒“虚”,统筹推进有硬度。县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全面发挥牵头抓总、协调各方的作用,细化工作部署;定期召开牵头部门会议,抓好跟进落实,对不符合要求的方案计划及时退回,责成修改完善;先后召开推进会、调度会,了解工作进度,确保指导工作忙而不乱、有序开展;将全年党史学习教育各项重点工作按照时间安排列出详细目录,制定了《中共建水县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推进表》,以“图”促管,以“图”督战,确保各项工作按时按标准高质量开展;下发《关于报送党史学习教育情况统计表的通知》,对各乡镇各部门学习培训、实践活动、“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基本情况进行调度,增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创新“学”、认真“思”,学习教育有宽度。整合各类党史学习资源,利用“古城建水”微信公众号、抖音号、APP等新媒体平台开辟“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专栏,为全县党员推送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实现党史轻松“指尖学”。县应急局结合工作实际印制《建水县应急局党史学习资料》,县委学教办、曲江镇等多部门制作党史学习教育笔记本,激发党员学习热情,实现党史知识随身学。县融媒体中心开展党史知识问答活动,岔科镇在党组织生活中穿插“党史学习教育”内容;县委组织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在学政考棚设置自助学习机;精心制作了《革命摇篮耀南滇 红色基因永相传》《一个红色传奇在滇南的开篇》等微党课视频,实现丰富多彩联动学。

三、找准“点”、扩大“面”,宣传引导保热度。坚持横向纵向同发力、线上线下齐宣传,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的强音传播到基层、传达给群众。充分运用宣传栏、电子屏、村村响等宣传手段,县科协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活动”,视觉与听觉上的高密度、高频次为党史学习教育宣传层层蓄能。县委学教办每周编发简报、推送新闻报道,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网络信息媒体作用,利用“古城建水”微信公众平台及时转发中央和省州各级党史学习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全县各单位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活动拓宽思路、丰富举措、提升成效。目前,累计播发党史学习教育消息430多条、68篇被州级以上媒体采用,营造了浓厚的宣传舆论氛围。

四、忆峥嵘、映初心,红色传承有深度。建水县把本土红色资源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推出读红色书籍、唱红色歌曲、观红色电影、讲红色故事、赏红色戏剧、游红色路线-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景区、进网络的“六红七进”自选菜单。建水县5个红色教育基地入选党史学习教育省级示范线路,把家门口的红色基地,变成党员群众的“红色课堂”。各党委党组积极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小课堂”,邀请老干部、史志专家等讲红色故事;县融媒体中心开设“千年古临安 红色基因永流传”红色史迹网上展馆,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重访建水红色遗迹;南庄镇在干塘村、勐曼村打造党史文化墙,开辟了党史学习教育新阵地;县博物馆开展“建水县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书画展”,为建党100周年营造氛围。

五、督有“力”、导有“方”,巡回指导有强度。各巡回指导组聚焦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督促指导作用,在“严”和“实”上下功夫,突出重点不放松,抓住关键不撒手。对指导单位学习教育过程严格把关、强化督导,指导单位注重做好创新创特结合文章。岔科镇创新“三个一”动作,开展“你的微心愿,我来帮实现”活动,认领微心愿 ,倍增群众幸福感;甸尾乡“听说读写做”五个维度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坡头乡聚焦“学、讲、做”,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同时,各巡回指导组主动参与联系单位的集中学习、交流研讨、参观践学、专题党课等活动,既做党史学习教育的指导者,又做参与者、实践者。

六、听得懂、记得住,党史宣讲有温度。坚持基层群众在哪里,宣讲队伍就跟进到哪里,不断创新宣讲模式将学习地点向庭前院内、田间地头延伸,让党史学习教育“飞入寻常百姓家”。县史志办组建党史学习教育“一线特派员”,延伸服务到县跃进水库水系管理处党支部,将课堂直接搬到基层一线;利民乡“党史学习教育快递员”深入少数民族村落开展“双语”宣讲;官厅镇以板凳会方式在苍台、玉沟寨等少数民族村落宣讲,用百姓语言把辉煌党史讲到百姓心中;甸尾乡“红色快递”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得到党员群众一致好评。

七、践行“干”、成效“深”,为民服务有力度。建水县把民生实事“置顶”,围绕“五项重点任务”,通过全面摸排、细致梳理,弄清群众急难愁盼,党员开列“干货满满”民生实事清单,公示清单落实推进时限及责任人,赢得广大群众的好评。同时,各部门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努力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县妇联为奋战在疫苗接种工作第一线的医务人员送去爱心包;官厅镇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推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多种渠道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李浩寨开展“相约星期三 守护您健康”主题义诊活动;公安局结合日常走访,主动深入各社区,为留守老人、残疾人、学生等特殊人群带去便民服务,做群众的平安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