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建水文化游,就不能不提建水小调。您到建水观光旅游,时常会听到一句广告词:游七寺八庙,听民歌小调。说起建水小调,不仅是彝汉共唱“六百年”的民族民间艺术结晶,而且名声可不小,在2004年CCTV第十一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由云南省著名作曲家万里、刘晓耕,词作家蒋明初共同改编成的《一窝雀》便是由建水小调《西厢坝子一窝雀》而来,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哄动,也成为建水乃至红河、云南的一张文化名片。
“啰啰哩六穿花,啰啰哩解疙瘩,天上梭罗哪个栽,地下黄河哪个开,啰啰哩六穿花,啰啰哩解疙瘩,天上梭罗王母栽,地下黄河老龙开……”
清晨,在建水县临安镇中心幼儿园大(六)班的教室里,歌声飞扬,稚嫩的童音与建水小调交织成一曲曲动听的旋律。小手拍拍,小口开开,小调被童心演绎出别样的建水味道。而眼前身着彝族服饰的这位名叫白绍芬,她是班上的老师,还是建水小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们在教室里的区角处专门设了一个建水小调和烟盒舞的表演区,只要有时间我就教孩子们唱跳。”她说。
白绍芬8岁开始学习建水小调,15岁登台演出,2014年被评为县级非遗传承人,2015年为州级非遗传承人,2018年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建水小调于她而言,信手拈来,出口成歌,早已成为根植内心的民族基因,成为日常生活的一种情感表达。记者的到来,白绍芬即兴发挥了一曲《远方的贵宾》。歌唱时,彝家人的热情好客溢于言表;眉宇间,欢歌愉悦令她容光焕发。
曾几何时,老辈人口中所流传的“不唱民歌干巴巴,就像吃菜没盐巴,三天不得唱调子,姑娘变成老大妈;不唱民歌干巴巴,就像春天没有花,天天都来唱小调,姑娘变成小娃娃”在今天建水的大街小巷,山乡村坝也确实如此,建水小调就这样温润地融入建水人的生活,成为建水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建水小调,民间俗称“小调子”或“调子”,流传于建水县临安、甸尾、西庄、曲江、李浩寨等10个乡镇的彝汉聚居区,是具有中国西南山地文化色彩的民间传统音乐。
建水县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科长白燕银介绍道:“建水小调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小调的一个重要分支。起源于600多年前的明代初期,传入建水地区之后,以汉族小调为母体,在发展中吸收彝族四大腔、烟盒舞曲的唱词格律和音乐元素,是彝汉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一个民间传统艺术结晶。”
2013年11月,建水小调入选云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曲调众多,有着自身独特的构成体系,民间称之为“七十二调”。按照民间的传统习惯和唱词内容,大致可分为爱情小调、诉苦小调、生产小调、故事小调、生活小调、新民歌和其他小调共七个类别。
小调唱词一般以五字句和七字句最为常见,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反映彝汉民众的生活场景和喜怒哀乐,亦被人们称为“建水民俗生活的百科全书”。同时,内容上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运用“十二月”,“十朵”,“十合”,“五更”,“春夏秋冬”,“四季”等节令和景物联结唱词,使之便于记忆,广泛传唱。
“西庄坝子一窝雀,一起飞到石漄脚,要落要落又不落,不落又想落……”论名气,排名建水小调榜首的当属《西乡坝子一窝雀》。此外,《青菜青》《六穿花》《四门调》《挂七调》《送郎调》《小采花》等也是耳熟能详,大众喜欢的曲调。小调不仅可以独立演唱,还可以响杆、扇子、烟盒等为道具,踏着节拍边歌边舞。
“白天看庙,晚上听小调”。金临安茶苑是每一位到建游客值得打卡之地。晚上8点建水小调以舞台形式呈现,既可看粗犷豪放的民族舞蹈,赏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又能听质朴感人的民族小调,学委婉动听的建水方言。在这儿,一说一唱,一歌一舞,尽显建水这座古城的边地文化、民族风情和人间烟火。随着建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小调焕发生机,也成为了宣传建水、展示建水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建水县融媒体中心
雷明荣 陶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