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建水县2018年度第二批整村推进项目。
建设性质:新建。
项目主管单位:建水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项目建设单位:普雄乡人民政府、盘江乡人民政府、利民乡人民政府。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本项目总投资约385.704921万元。资金来源: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80万元,自筹及群众投工投劳折资5.704921万元。
项目建设目标:2018年,实施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1个,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7个。项目建成后,实现以道路、饮水为主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提升,生产条件得到夯实巩固,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持续增强。到2018年末,实现1个贫困村顺利脱贫出列。
项目建设期限:2018年9月—2019年9月。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建设背景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聚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政策倾斜,用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效的举措、更加扎实的工作,全力攻克贫困堡垒,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坚持“精准扶贫”的原则。中央及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坚持精准扶贫,将资金有针对性地投放到需要脱贫出列的贫困村中,从而不断提升项目点脱贫致富的能力,确保我县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坚持“问题导向”的原则。以退出验收标准定目标,算好“脱贫账”;以负面清单定需求,算好“需求账”;以脱贫需求定项目,算好“资金账”。
——坚持“竞争择优”的原则。为避免资金积压,造成闲置资金,在兼顾公平的基础上,强化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增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正向激励作用,原则上优先支持项目实施情况好,报账率高,资料备案完成较好的乡镇。
——坚持“统筹安排,重点突破”的原则。统筹规划、全面安排贫困村脱贫路径、方式,对照退出标准,“缺什么、补什么”,重点突破制约瓶颈,补齐短板。
——坚持“资金整合,突出效益”的原则。中央及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分配,坚持选择资金整合度高的项目村,从而集中解决突出贫困问题,最大限度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坚持“自力更生,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政府扶持与自力更生相结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大力发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提高自我发展持续发展能力。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由于我县财政困难,投资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建设任务繁重,加之随着建材市场价格的逐年上涨,增加了项目实施成本,整村推进项目资金缺口大,往往存在实施了增收项目实施不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覆盖了基础设施项目覆盖不了增收项目的现象,满足不了项目建设需求。
二是整村推进建设项目采取先易后难的原则,先实施社会经济条件好的村、交通较为便利的村。目前,剩余的45个村社会经济条件差,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的问题异常突出,基础设施条件差,产业发展仍处于传统经营阶段,行路难、饮水不安全的问题依旧存在。
三是建水县人口基数大,贫困人口多,到2017年底,全县保有未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424人,这部分人口49.74%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条件差的45个贫困村中,急需通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夯实村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民生问题。
综合上述分析,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四、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一是经过这些年来实施整村推进建设项目,已积累了丰富经验,具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技术措施和方式方法。
二是整村推进建设项目作为新阶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在改善人居环境,培育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收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同时,结合到户产业扶持、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项目,培养了一批致富能手和带头人,为推动贫困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是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具有充分的群众基础。项目实施乡镇领导班子团结务实,领导素质高,具有带领群众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增收致富和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项目村群众工作基础较好,党群干群关系融洽,党员和干部群众积极支持各级党委政府关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各项工作,整村推进项目的建设,可以改善村内的交通条件、保障村民饮水安全、提升村庄环境、夯实产业基础设施,村民建设意愿非常强烈。
综合上述分析,项目建设是可行的。
第二章 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按照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摆脱贫困”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大贫困村的建设力度,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机遇,结合乡村振兴和农村环境整治等重大历史任务,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工作原则,切实解决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单一的问题,确保贫困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出列,为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具体目标
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二、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大大提高,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逐步走上“产业旺起来、生活富起来、精神乐起来、生态好起来、村容美起来”的脱贫道路。
一是加快推进实施交通精准扶贫通村道路建设及村内道路建设,不断增强路网整体服务水平、安全水平和应急保障能力,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出行条件,提升贫困村的机动可达性;
二是以精准到村入户通自来水为目标,对贫困村中饮水不稳定村子的饮水工程进行改造提升,使供水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是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农村垃圾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种举措,稳步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坚持不懈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农村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粪污治理,加快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努力补齐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四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机耕路和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补齐农业产业发展短板,提升农业产业抗自然灾害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贫困户、贫困村脱贫出列步伐。
第三章 建设内容及资金筹措
一、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标准
(一)新平村委会
1、新平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标准:
(1)硬化阿尼格进村道路3967米,面积7600平方米,厚度0.15米—0.2米;硬化干田进村道路874米,面积2333平方米,厚度0.15米—0.2米;
(2)建设公厕3座,单座建筑面积38平方米,其中:阿尼格1座、小新寨2座;
(3)建设垃圾池5个,规格:6.68m×5.68m×1.2m,其中:阿尼格1个、干田1个、小新寨3个;
2、旧寨村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标准:(1)新建蓄水池1座,容积100立方米;
(2)扩容水池1座,容积60立方米;
(3)安装第一水源地水泵及机电设备,电杆1棵,10平方米皮包铝芯线(200米×4线)100米;
(4)铺设DN40热镀衬塑管390米,DN20热镀衬塑管300米,DN15热镀衬塑管480米;
(5)硬化村内道路338米,面积1860平方米,厚度0.15米—0.2米;
(6)新建垃圾池1个,规格:5m×6m(内径);
(7)新建旧寨水冲式6坑公厕1座,建筑面积37平方米;新建小新寨水冲式6坑公厕1座,建筑面积37㎡。
3、干田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标准:
(1)新建蓄水池2座,每座100立方米;
(2)安装第一水源地水泵及机电设备,电杆14棵,10平方米皮包铝芯线(200米×4线)2800米;
(3)铺设DN40热镀衬塑管1350米,DN25热镀衬塑管300米,DN20热镀衬塑管510米,DN15热镀衬塑管600米;
(4)新建水冲式6坑公厕1座,建筑面积37㎡。
4、小新寨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标准:
(1)新建蓄水池2座,每座100立方米;
(2)安装第一水源地水泵及机电设备,电杆3棵,10平方米皮包铝芯线(200米×4线)800米;
(3)铺设管网DN50热镀衬塑管180米,DN40热镀衬塑管1170米,DN25热镀衬塑管720米,DN20热镀衬塑管180米,DN15热镀衬塑管1800米;
(4)硬化村内道路300米,面积730平方米,厚度0.15米—0.2米;
(5)新建垃圾池1个,规格:5m×6m(内径)。
(二)普雄村委会
普雄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标准:
1、硬化松子树村村内道路183.6米,宽3米,面积551平方米(C30砼路面、厚20cm),安装管涵2道;
2、硬化普雄村村内道路1026米,宽2—5米,面积3429平方米(C30砼路面、厚20cm),安装管涵4道。
(三)万家庄村委会
万家庄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标准:
1.硬化七八村村内道路677米,宽3米,面积2031平方米(C30砼路面、厚20cm),安装管涵2道;
2.硬化藤子寨村村内道路420米,宽4.1米,面积1722平方米(C30砼路面、厚20cm),单侧路沿宽0.4米(毛石砼),安装管涵2道。
(四)纸厂村委会
纸厂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标准:
1.下纸村人饮工程:修建100立方米水池1座,安装水质缓释消毒器1套,铺设供水管网6750米,其中:Φ63PE管(100级、1.6MPa)3200米,Φ50PE管(100级、1.25MPa)2600米,Φ32PE管(100级、1.25MPa)600米,Φ20PE管(100级、1.25MPa)350米;
2.硬化上纸厂村村内道路280米,宽3.5米,面积980平方米。
(五)利民村委会
丁家冲新村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标准:硬化丁家冲自然村村内道路57.96米,支砌毛石挡墙81.73米。
第四章 效益分析
建水县整村推进规划项目始终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要求,通过开展基本生产、基本生活等项目建设,逐步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基础条件,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高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使贫困地区得到较大转变,促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项目建设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经济效益
建水县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项目村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加完善,发展基础将进一步夯实,增强了群众对农业增收,家庭致富的信心,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也将得到明显增强,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产业开发引进企业,搭建企业与农户合作平台提供便利的条件,将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多渠道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群众增收多元化,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效益
一是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将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极大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实现民族平等,构建稳定、团结、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是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建成一批事关项目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发展项目,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现状,优化经济结构,增强项目区发展后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确保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
三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通过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将有利于贫困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整治成效明显,“脏、乱、差”现象得到遏制,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四、扶贫效益
建水县整村推进实行专项扶贫与部门扶贫相结合,专项扶贫项目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内容,项目辐射项目行政村全村范围,对贫困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重要作用,预计项目实施完成后能有效改善1个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项目实施将进一步增强贫困农户的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快全县贫困人口脱贫进程,使其成为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村庄。